【Suddenly last summer——重新想象假期】

創想沙龍文藝復興系列之七

salon-creative-2013-7

這個暑假你是怎麼過的?出去旅遊,抑或參加夏令營?有沒有想過蒙上眼睛去旅遊,跟露宿者一起瞓街、認識貧窮根源,或者用文藝創作關心我城?或許,重新想象假期,我們可以更有創意也更有良心的去生活。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當音樂走上街頭】

創想沙龍文藝復興系列之六

無論在香港,還是台灣、中國內地,越來越多音樂人不滿流行音樂產業的種種規限,選擇直面社會公義,傾聽大眾,為民歌唱。這股風潮如何形成,能否改變社會進步的進程,又如何持續?推動同志平權運動的歌手黃耀明、何韻詩,以作品諷刺時弊的音樂創作人周博賢,一起探索音樂起義的種種可能。

【看見:獨立影像作為民間記錄】

創想沙龍文藝復興系列之五

salon-creative-2013-5

無論紀錄片,還是獨立電影,都是在用影像做民間的記錄。獨立影像,是一個由看到見的過程。看,就是開機、拍攝,見,就是從人物與時間的編排中,得到對社會、歷史和自我的見解與洞見。由看到見,洞察時代變遷的眾生相,是中港台三地獨立影像的挑戰,也是民間記錄的意義所在。香港紀錄片導演張虹、台灣紀錄片導演張釗維,以及中國大陸獨立電影導演應亮,一起對談中港台三地的獨立影像。

【理想的書展:中港台三地書展與城市文化】

創想沙龍文藝復興系列之四

salon-creative-2013-4

近年中港台三地興起的民間書展,豐富甚至重新定義了閱讀與城市文化。原來書展也可以是二手書的交易平台,可以是社區共融的社交平台,創作人的交流平台,或推廣公平貿易、環境保護、社會企業的觀念平台。九龍城書節的推動者之一黃英琦、廣州書墟創辦人彭永堅,以及經常參與兩岸三地書展/書節的文化評論人廖偉棠,一起談談書展對城市文化的形塑、知識觀念的推動,以及三地閱讀環境的差異。

【文字,獨立之舟 ——對談書寫、平台與漂流】

創想沙龍文藝復興系列之三

salon-creative-2013-3

文字書寫的獨立精神由何而來?從書寫、編輯,到跨地交流創作,人文的獨立精神如何在作家身上逐漸磨塑成形?他們傳承怎樣的理念與風骨?獨立的書寫需要植根於怎樣的平台?台灣作家蘇偉貞歷任報刊編輯,陳智德由文學研究到編輯詩刊,葛亮在他鄉書寫面向大中華讀者,他們將一同講述他們的經驗與判斷。文字如燭火不滅,獨立精神永遠帶給我們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