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電機」- 混種藝術研究企劃

Human & Machine NOW - Hybrid art research project

HM poster recruitment

科技為媒體藝術、表演藝術帶來新的可能性
同一天空下的創作人一同研究、製作、實驗、表演

講座|工作坊|公開綵排|技術實驗|表演

策劃人/藝術家
梁基爵 (作曲家/媒體藝術家)

導師/藝術家
黃俊達 (導演/編舞/戲劇導師)
羅穎綸 (作曲家/媒體藝術講師)
馮穎琳(媒體藝術家)

計劃簡介

媒體與科技已經是人類感官的伸延,我們透過不同數碼媒體去連接和認知世界,借助不同科技去幫助建構生活和未來,人和機器(科技)的關係錯綜複雜,這個企劃是以人和機器作為主題,從人的感官和身體出發,從而透過聲音、空間和環境去認識科技為我們帶來的變化,透過不同主題的講座讓公眾認識現今科技為媒體藝術和表演藝術所帶來的可能性,同時透過工作坊與公眾互動,最重要的是除了技術認知外,這個企劃希望與公眾一同參與創作,讓同一天空下的創作人,一同實驗出既具啟發性的多媒體藝術作品來回應社會。

這個企劃由三位不同背景的藝術家: 梁基爵(作曲家/媒體藝術家)、黃俊達(導演/編舞/戲劇導師)和羅穎綸(作曲家/媒體藝術講師)共同帶領,並且聯同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和技術設計師一同發展和創作。

接受公開報名!!

*講座免費報名參加

按此報名

*工作坊為收費活動

工作坊報名截止:2021年3月24日
工作坊報名費用:HK$800(設學生、傷殘人士半價優惠,經濟困難者獲豁免費用)
按此報名

*參加工作坊後,帶領導師會重組及拼合出不同的單位作為最後演出的素材,把這些不同素材加以設計和安排,最後兩個星期將會是密集式的綵排,經過整合成為一個獨有的演出模式。最終於元創方智方 PMQ QUBE 進行體藝術演出。

 

 

計劃詳情

→ 第一階段: 講座 (免費報名參加)

計劃日期:2021年3至4月

研究—分享—討論 講座(90-120分鐘)

從研究開始,蒐集當下的藝術和科技發展,然後請來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學者和創作人以講座形式與大眾分享和討論有關相關題目。

按此報名

講座一:舞台科技建立的身體與身份

內容:科技如何幫助身體在舞台上建構角色

簡介:在舞台上身體的展現,也展現了這個身份的性格、背景、或文化。佈景設計和服裝計劃如何影響身體在舞台上的展現。我們能從舞台科技看到了劇本以外的的資料嗎?

嘉賓:黃俊達(劇場導演)、伍宇烈 (城市當代舞蹈團藝術總監)、黃大徽(舞蹈及劇場工作者)

時間:2021年3月19日(星期五) 19:30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LT1A

*是次講座支持機構:一月一藝術

討論內容

  • 身體在舞台上一只是個物體。當「身體」這字被用作形容「某人的身體」,它指也包括這個人(或這個角色的)的身份。科技如何幫助身體在舞台上建構角色?
  • 身份必須透過身體去建立嗎?只用舞台科技可以嗎?
  • 有一天機械能取代人類嗎?在甚麼條件下機械或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類?

---------------------------------------------------------------------

講座二:混種藝術和表演

內容:多媒體、以及各種藝術形式的融合

簡介:為了增強音樂會體驗並吸引更多觀眾,許多當代表演將其他媒體引入了原來的形式。如何將各藝術形式融合成了重要的課題。

嘉賓:梁基爵(媒體藝術家)、黃俊達(劇場導演)、劉祺豐 西九文化區表演藝術主管 (戲劇)

時間:2021年3月20日(星期六) 15:00

地點:高山劇場

討論內容

  • 加入新的媒體在原來的藝術形式中,會增強還是削弱觀眾的體驗?
  • 信息時代改變了我們接收信息的方式,令我們需要不停在切換工作項目。但人將注意力集中在多個工作時效會下降,加入新的媒體後,會影響觀眾對本來的藝術作品理解程度嗎?
  • 如果加入新媒體是為了吸引新的觀眾,新的形式會令舊的觀眾流失嗎?

---------------------------------------------------------------------

講座三:屏幕裏的現實與虚擬

內容:屏幕、虛擬現實與擴增實境

簡介:研究指孩童時期使用屏幕時間太長,會導致孩童對現實世界失去興趣,因為現實世界的色彩不及屏幕裹的色彩豐富。使用太多屏幕也會令孩童失去對三維空間判斷距離的能力。當代人使用屏幕的時間越來越多,我們還能分辨出現實與虚擬嗎?

嘉賓:葉旭耀(創意媒體副教授)、洪強(媒體藝術家)、梁基爵(媒體藝術家)

時間:2021年3月23日(星期二) 19:30

地點:高山劇場

討論內容

  • 屏幕裹的內容是現實還是虚擬?這與我們使用屏幕的時間長短有關嗎?
  • 按需體驗(experience on demand)或策劃體驗(curated experience)使我們更遠離、或是更接近現實?

---------------------------------------------------------------------

講座四:機器裏的音樂感

內容:衍生藝術、人工智能、與樂器機械人

簡介:機器在當代藝術和新媒體藝術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機器協助藝術家創作,也變成藝術品的一部份。也有聲音藝術家自己設計機器,在機器裹找尋音樂感。

嘉賓:梁智軒(教育大學助理教授)、李穎珊(聲音藝術家)、羅穎綸(作曲家)

時間:2021年3月24日(星期三) 19:3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逸夫校園思齊樓6樓605室

*是次講座支持機構:香港浸會大學音樂系
*是次講座只接受香港浸會大學學生報名

 

討論內容

  • 衍生藝術是指藝術家透過設計一套語言、規則、或程序,透過機器作出的藝術實踐形式(art practice),當中常包含隨機性。機械參與藝術產生過程的決定,會怎樣影響藝術品?藝術家或作曲家在衍生藝術中是甚麼角色?
  • 有一天機械能取代人類嗎?在甚麼條件下機械或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類?
  • 機器有音樂感嗎?它與人類的音樂感有分別嗎?

---------------------------------------------------------------------
→ 第二階段:工作坊(收費活動,報名截止2021年3月24日)

計劃日期:2021年4至7月

經過第⼀階段講座之後,會從網上和不同渠道招募有興趣的學⽣、藝術家、設計師或任何公眾⼈⼠,⽬標是召集不同種類界別的表演者、設計師、科學家、藝術⼯作者⼀同創作。計劃有三個不同題材的工作坊,在每次的工作坊招募約30個人。

工作坊的設計是特以不同的藝術範疇、知識和領域來刺激參加者的創作,最後會根據着參加者的創作、喜好和呈現的效果分組或個別地一同參與最後的演出。

按此報名

工作坊 1
主題: 媒體、藝術和實驗
導師藝術家:羅穎綸
節數:8

時間:2021年4月10、17、24日(星期六) 1900-2130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

時間:2021年4月11、18、25日 及 5月2、9日(星期日) 1430-1700
地點:高山劇場

工作坊 2
主題:電子原理、測謊機和電子裝置製作
導師藝術家:馮穎琳
節數:8 x 2班

時間:2021年5月16、23、30日 及 6月6、13、20、27(星期日)
1330-1530(第一班) & 1530-1730(第二班);
6月27日 (星期日) 1830-2000(第一班) & 2000-2130(第二班)

地點:高山劇場

工作坊 3
主題:身體與空間
導師藝術家:黃俊達
節數:8 
時間:2021年7月3、10日(星期六) 及 7月4、11日(星期日) 1000-1200 & 1300-1500

地點:高山劇場

 

---------------------------------------------------------------------

→ 第三階段:公開綵排及技術實驗

計劃日期:2021年10月

經過第二階段的工作坊,帶領導師會重組及拼合出不同的單位作為最後演出的素材,第三階段將會把這些不同素材加以設計和安排,最後兩個星期將會是密集式的綵排,經過整合成為一個獨有的演出模式。

綵排和技術測試

藝術家:梁基爵、羅穎綸、黃俊達、馮穎琳及其他藝術家(待定)
節數:8-10 (每節6-8 小時)
參與者:所有表演者,設計師和創作人

---------------------------------------------------------------------

→ 第四階段:表演

計劃日期:2021年11月6日、7日

地點:元創方智方 PMQ QUBE

大型多媒體藝術演出

最後一個階段是大型多媒體藝術表演。作品融合了不同媒體藝術、表演者、裝置、聲音效果等等,演出分為兩個部份,第一個部份是很多細小攤檔所組成的一個市場,型式猶如一個跳虱市場,每個小攤擋呈現不同的表演形式,有的像是戲劇、有的像是肢體舞動、有的像是機動裝置、有的是聲音演奏、有的是影像投射、等等等等,每個小攤檔都會有攝錄機同攝錄;第二部份是一個大銀幕,銀幕猶如閉路電視,以不同的組合內播放着攝錄機所攝取的畫面,所以每個小攤檔看似互不相干,其實在特定時候會在銀幕上互相產生關係;觀眾除了可欣賞大銀幕的效果,同時也可成為演員進入這個小市場親身和當中的表演互動。

---------------------------------------------------------------------

→ 第五階段:記錄⽚

經過⼀年的研究、製作、實驗和表演,最後會將整個過程以⼀個記錄⽚形式在網上公布。


主辦:Machine & Art NOW
製作:文藝復興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