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人地」-- 文藝復興2014 夏令營》第八組創作後記
撰文:阿三(第八組導師)
上回進夏令營,是文學營《字在山水》。當年三天兩夜,跟大專生、中學生共同書寫自然文學,如進仙境又頃刻重回人間,相處點滴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我笑稱,在八鄉鄉郊嘉道理中心的「禁室培育」的確令所有人心無旁鶩,專於文藝,集中思考創作,彼此關係也迅速建立。那就是夏令營的魔力。
去年因工作關係,我無法參與首屆文藝復興夏令營。今年於「我地」主題上加入「人地」概念再辦,我撥開工作終於有幸參與。夏令營總教人期待,但對我來說,焦慮多於興奮。文學或繪畫創作很多時是孤軍作戰,與人溝通與輕度合作不是沒有,但私人空間與獨享時間十分重要。因而,我老是覺得集體生活是場干擾個人節奏的災難。同時,講座、工作坊與活動一項接一項不能避免,從早到晚長時間操勞,及約定俗成熬夜聊天嬉鬧或Jamming,統統困擾我。我是個不能熬夜的人,一早跟組員說明。經歷《字在山水》訓練,今回我多了點心理準備,可是六日五夜的時間比我到外地旅行還長。多得組員體諒,我基本仍能保持每晚十二時前睡覺的習慣,凌晨時份種種事情與躁動,均與我無關。
《我地.人地》參與者不少人已有一定創作歷練,不是《字在山水》的中學生及大專生。我身為導師,責任不在於施教,而在於啟發與引導。參與者分影像、文字、音樂及視覺藝術四個類別,分組則以打散類別成員為原則,八人一組,四類別均有。記得文藝復興聯絡我時,開宗明義希望我給夏令營帶來多點視覺藝術元素。夏令營免不了總結大匯演,可是,一直從事繪畫與文學創作的我,說到底不能說熟悉舞台操作。所以,思前想後,以退為進把大匯演一事暫時放下。而我首天就給組員一個規定:「一天做一件創作」做好才想別的。
「我」、「人」、「地」、「我地」及「人地」是夏令營主題。嘉道理中心環境優美令人心曠神怡,對城市人來說是另類創作氛圍;因而,我外加「空間」(營地)這個主題。八位組員來自中、港、台,全都主動、聰敏、年輕、腦筋靈活又能言善辯,三兩下已把主題概念推展至不得不落手創作的地步。概念是抽象的,感覺是難以傳達的,如何通過不同物料具體而踏實地變成視覺物象,並與營地環境結合?那倒得深思熟慮。入營之前,得組長Joanne發動,大家已在電郵自我介紹,並討論準備物料一事。(而零食,當是另一討論重點。)他們準備東西其實是沒有方向的,如宣紙、布、毛筆、墨、身體彩繪、針線或小掛燈,所以我也準備了一些可塑性較高又容易處理的簡單物料,如粉筆及棉繩。地景藝術(Land Art)的本質以自然為先,人工為後,環保意識又重。所以,我又給他們兩項創作原則:不破壞原來環境,及離營時能還原本來狀態。離營前,另一導師黃靖問及組員有否視覺藝術創作經驗,他們八人裡只有兩人曾做過類似創作,而Rapper組員Simon及文字組的True說「沒有」的反應最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