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葉錦添:大師工作坊

國際級創作人在香港傳承經驗 – 由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葉錦添帶領「大師工作坊」學員,為香港青年藝術優才搭建「跳板」,嶄露頭角。三個階段共9節的工作坊於2015年4月完成,包括創意講授、作品指導、交流互動等、內容涉及跨媒體視覺藝術,如攝影、錄像、雕塑、舞台設計、造型設計等。十五位入圍學員亦已在大師指導下完成錄像或攝影作品,成績斐然,個別優秀作品更獲基金會推薦參加比賽、展覽,如獨立短片及影像媒體節 (ifva)。

立即重溫「大師工作坊」點滴!

 

大師簡介:

葉錦添,游走於服裝、舞台、電影美術、視覺藝術、當代藝術創作等多元領域,醉心於中國當代藝術的詮釋。2001年以電影《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美術設計」與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服裝設計」獎,獲得國際肯定。2008年為吳宇森結合國際團隊制作的史詩大片《赤壁》擔任美術指導, 近年作品還包括2010年由古典文學改編的電視劇《紅樓夢》。他的設計領域橫跨不同表演類型,在舞蹈、劇場與電影界的聲望卓越。

*「文藝復興優才孵化計劃 - 葉錦添:大師工作坊」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我地我們:文藝如何復興

bookfair2014

文:張淼
刊登於《號外》2014年8月號

「文藝在香港並不必然:它相對於一個專制的獨裁的政權來說太過自由;相對於一個凡事講錢、講經濟價值的地方,又顯得太過奢侈」,鄧小樺的喟歎,似乎反向點出了文藝的迷人。正是這種「太過自由」的獨立表達、「太過奢侈」的無用姿態,讓「我地」更加豐富、真誠、充滿可能性;也正是這樣的天真,在勉力對抗一個一元價值、一元審美的時代。

香港從來不缺乏好的文藝作品與勤懇耕耘的創作者,但是香港文藝空間逼仄是不爭的事實。逼仄的不止是物理空間。商業與政治壓力,同樣造成想像力的貧乏。「文藝如何復興我地」的疑問,就是在這樣「死亡與重生的歷史關口」浮現。幸而它不僅是疑問,也是實踐。文藝復興基金會在過去兩年持續地組織活動、舉辦論壇,聚合有想法和富于創作能量的文藝青年。而這些分享也部份呈現在7月結集出版的《文藝如何復興我地》中。

「我地」既指書⾯語中「我們的地方」,也包含粵語「我們」之意。《文藝如何復興我地》一書中,29位中港臺不同領域的創作者,用擲地有聲的文字,思考文藝如何復興「我們」,繼而復興「我地」。7月16日在香港書展的這場對談「文藝如何復興我地」,也在試圖梳理「文藝」與「我地」間的脈絡。

活在空間裡的人 存在人間裡的鈍

《「我地.人地」-- 文藝復興2014 夏令營》第八組創作後記
撰文:阿三(第八組導師)

  上回進夏令營,是文學營《字在山水》。當年三天兩夜,跟大專生、中學生共同書寫自然文學,如進仙境又頃刻重回人間,相處點滴至今仍記憶猶新。當時我笑稱,在八鄉鄉郊嘉道理中心的「禁室培育」的確令所有人心無旁鶩,專於文藝,集中思考創作,彼此關係也迅速建立。那就是夏令營的魔力。

  去年因工作關係,我無法參與首屆文藝復興夏令營。今年於「我地」主題上加入「人地」概念再辦,我撥開工作終於有幸參與。夏令營總教人期待,但對我來說,焦慮多於興奮。文學或繪畫創作很多時是孤軍作戰,與人溝通與輕度合作不是沒有,但私人空間與獨享時間十分重要。因而,我老是覺得集體生活是場干擾個人節奏的災難。同時,講座、工作坊與活動一項接一項不能避免,從早到晚長時間操勞,及約定俗成熬夜聊天嬉鬧或Jamming,統統困擾我。我是個不能熬夜的人,一早跟組員說明。經歷《字在山水》訓練,今回我多了點心理準備,可是六日五夜的時間比我到外地旅行還長。多得組員體諒,我基本仍能保持每晚十二時前睡覺的習慣,凌晨時份種種事情與躁動,均與我無關。

  《我地.人地》參與者不少人已有一定創作歷練,不是《字在山水》的中學生及大專生。我身為導師,責任不在於施教,而在於啟發與引導。參與者分影像、文字、音樂及視覺藝術四個類別,分組則以打散類別成員為原則,八人一組,四類別均有。記得文藝復興聯絡我時,開宗明義希望我給夏令營帶來多點視覺藝術元素。夏令營免不了總結大匯演,可是,一直從事繪畫與文學創作的我,說到底不能說熟悉舞台操作。所以,思前想後,以退為進把大匯演一事暫時放下。而我首天就給組員一個規定:「一天做一件創作」做好才想別的。

  「我」、「人」、「地」、「我地」及「人地」是夏令營主題。嘉道理中心環境優美令人心曠神怡,對城市人來說是另類創作氛圍;因而,我外加「空間」(營地)這個主題。八位組員來自中、港、台,全都主動、聰敏、年輕、腦筋靈活又能言善辯,三兩下已把主題概念推展至不得不落手創作的地步。概念是抽象的,感覺是難以傳達的,如何通過不同物料具體而踏實地變成視覺物象,並與營地環境結合?那倒得深思熟慮。入營之前,得組長Joanne發動,大家已在電郵自我介紹,並討論準備物料一事。(而零食,當是另一討論重點。)他們準備東西其實是沒有方向的,如宣紙、布、毛筆、墨、身體彩繪、針線或小掛燈,所以我也準備了一些可塑性較高又容易處理的簡單物料,如粉筆及棉繩。地景藝術(Land Art)的本質以自然為先,人工為後,環保意識又重。所以,我又給他們兩項創作原則:不破壞原來環境,及離營時能還原本來狀態。離營前,另一導師黃靖問及組員有否視覺藝術創作經驗,他們八人裡只有兩人曾做過類似創作,而Rapper組員Simon及文字組的True說「沒有」的反應最大。


ah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