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2013夏令營 — 我想我創

簡介    活動內容    講師陣容    大師班    我想我創    我地繼續    媒體回聲

第一組

周華欣、陳民官(音樂)

劉蒨雯、簡漢鋒(影像)

陳甄童、吳芷欣、馮百駒(文字)

蔡皓琳(文化政策)

導師:梁偉詩

我們認為「我地」此時最需要對他者的同理心,從而積極地建立自己與周圍的關係。於是我們的作品從「觀望」出發,以眼睛為主要元素,短片中的角色們都被大自然包圍。然而,除了短片的角色之外,一樹一草、石頭、小鳥等周遭的事物其實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角度。觀望他者同時,我們會反思和觀望自己。最後當角色們回望自己,畫面一黑,現場音樂和讀詩表演讓大家感受我們在營內有感而生的創作。

 

第二組

孔文龍、黎義(音樂)

何少婷、王麗琪、李偉盛(影像)

楊宇軒、周紫慧(文字)

芶銳(文化政策)

導師:黃津珏

組員在籌備作品匯演時其實出現很大的分歧,過了兩三天還未取得共識,更在討論裏引起一些小火花。然而各人都明白這正是大家各自堅持所致,故此作品以「選擇」為題,透過訪問數條問題、接受同一測試、以及用第三者側寫去了解一組內各個成員的不同的想法。最後所後想法放在一起,旨在顯示不同人的可能性,以及藝術不受局限的特性。

 

第三組

陳韞希、連婕(音樂)

徐丹彤、曾慶宏(影像)

謝彤、黃潤宇、王樂儀(文字)

啟恩(文化政策)

導師:鄧小樺

我們想像的草地

我們靠著一隻「青牛仔」獲得「我地」大獎,大獎背後是驚喜與感動,更是對自身的思考、對自由的想像。

「青牛仔」一劇源於那晚毫無頭緒的我們,突然東拉西扯的談到父母對自己的逼迫。有組員因父母的期望而選錯科,亦有組員因爭執離家已久。我們不為著抱怨,只是相信,我們的上一代,一定也曾經有過文藝的心。因此,我們疑問,是甚麼令到他們的理想抹消,沒有了文藝的欲望?

表演歌詞:《我地》

當初青色一個我來到這地

只想真心真意地遊玩嬉戲

偏偏世界要把這原色拋棄人面全非(痛徹心靡)

風聲細語把我帶來青草地

芬芳花香漸撲鼻鬆一口氣

我終於找到我地

 

第四組

梁嘉茵、梁皓然(音樂)

鄭金鈴、鄭銘柔(影像)

林俊宇、黃鈺螢、鄭祉愉(文字)

鄭穎茵(文化政策)

導師:黃大徽

<我哋是花,不是其他> - 鄭敏

我地不是高樓大廈

我地不是污濁煙霞

我地不是昂貴物價

我地不是地產惡霸

請別驚訝

請別害怕

請別看化

要像開到絕處的花

孤芳自賞的優雅

掙扎求存的功架

捍衛薪火相傳的文化

用音樂與文字

控訴一切

欺詐

謊話

虛假

只因

哋不願做一隻

被溫水煮的蛙

 

第五組 

盧敏、王嘉淳(音樂)

漢越禧、江蕙而、熊文浩(影像)

廖佩茹、盛秋妍(文字)

楊思毅(文化政策)

導師:潘達培

有些年份,大家總是深深的記得。

一些感覺,總是馬上在心裏浮現。

重疊,對應,鏗鏘,衝撞,激盪。

不知不覺地闖進了人們日常生活,

不知所措和不安感充斥環境,

自主,被擁擠,遭撕滅。

文化藝術是我地選擇抒發的出口,

結集大家的情感,產生新鮮動力。

不管前路如何,掣肘是如何的多,

我地還是會找到美麗純真的缺口,

慢慢飛出,去,散,落,遍,地。

 

第六組

吳玟臻、鍾文軒、姚少龍(音樂)

余家希、蔡子慧(影像)

袁嬋、周綺婷(文字)

吳柏熹(文化政策)

導師:張偉雄

「我地」是一個無法被定義的詞,創作是我們尋找它的方式,而創作本身,就是一個尋找的過程,就算迷路迷茫迷失成灰,最後,重燃也還是它的命運。

黑色佈景中隱藏的我們,都是一隻隻黑夜中眨着明眼的青蛙,帶着期待和夢想來此,對一切躍躍欲試。然而,要尋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創作並不是那麼容易,如同青蛙跳入水裏。於是,有孤獨、暗語和心底的飲泣(結他配樂散文詩朗誦);有點燃火柴,站於人前,對自己、對創作的不斷追問(火柴光中的獨白);有將心打開尋求世界理解(將匯演心得寫成心得派送給觀衆);有藉着探照燈的光努力探尋自己光明,或沉着思考緩步慢行,或心亂如麻疾步求索(各持探燈在觀衆席間亂走);到最後,是一聲怒吼,將信件燒掉,抱着灰燼走出:「我地燃燒,我地熄滅,我地燃燒……

我們的匯演是一個態度。

 

第七組

唐藝、農尚青(音樂)

李瑾、鍾志豪、林偉東(影像)

饒文婷、謝天(文字)

鄭曉彤(文化政策)

導師:domting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就會發現他人的目光鋪滿我們的身體,猶如一根繞著我們打轉的繩索。人們通過繩索互相辨認,一如地圖以黑線定義地方的邊界,我們盡力逃避別人拋擲給我們的身份圈套,可是沒有他人認可的身份,我們還剩下甚麼?地圖失去邊界,就一無所有。我們企圖以劇場形式,將觀眾置於舞台中央,唯有在抽離同時參與其中的位置,才能看到一位女孩在身份之間游離、糾纏、挑逗,在緊繃的繩索上輕巧舞蹈。

 

第八組

招暐曦、郭彥君、黄善聰(音樂)

陳康翹、劉思偉(影像)

劉善茗、陳菀而(文字)

劉芊芊(文化政策)

導師:小明

《狐狸獨白》的誕生是緣份。我們在入營前曾兩次見面,得出了兩個主題:「我們做了什麼?」以及 “connection”,最後決定各自構思作品或想法入營再商討。我們從各人想到的詞語和句子中抽出12個來組成兩顆骰子,以擲骰子的方法得出了有趣的組合:「勞碌」、「距離感」、「狐狸」、「聲音」、「明天」、「信念」。我們決定以這些組合,用接龍的方式創作小說劇本對白拍攝剪接作曲填詞錄音配樂表演流程。一段影片,加上即場音樂表演,完成屬於我們的這個「最後一夜」。


第九組
袁梓清、陳嘉雯、袁潔敏(音樂)
王億峰、郭永樂(影像)
何靜霖、謝鳴謙(文字)
賈菁華(文化政策)
導師: 梁惠琪

我們從港人身份談到和我城的關係,再談到族群問題和城中的大小事,結果我們認為最能代表「我地」的就只有我們本身。無論是中港矛盾、同志平權或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衝突,大多是源於我們沒有好好去理解各個族群中的個體的想法和感受,然後就擅自以一個標籤將他人定型,拒絕互相理解。於是就有了這樣的劇場作品:我們背著各個社會常見的標籤或定型,展現真正的「我地」。


第十組
郭沛綸、雷雯(音樂)
譚焜、韓健琳、張小美(影像)
區開健、梁頌琳(文字)
陳穎欣(文化政策)
導師: 馮美華

「你識條春咩?」是「我哋」跟大眾的對話。是次創作諷刺大眾對外來訊息不加以分析思考:第一節諷刺部份人囫圇吞棗地借用前人的措詞來表達自己;第二節啟發自電影“Forrest Gump”的跑步情節,亦呼應著高行健的作品《車站》的一些說法。作品前段說的是「人云亦云」,後段想問「主流意見又真的比少數的看法更有理據嗎?」最後我組以入營以來對文藝創作的體會,真情剖白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