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東西 - 文藝復興2023夏令營 | 導師及嘉賓

 

| 導師 (按筆劃排序)

 

hirsk.jpg

hirsk(音樂人)

首屆文藝復興夏令營參加者。音樂人。首張專輯《noista/gia 噪噪噪噪切》獲得2021年金曲獎「演奏類最佳專輯製作人獎」。嘗試令電腦成為自己個人腦的延伸但未成功。為了逃避現實做音樂,間中為了逃避音樂返回現實。

   
方迦南.jpg

方迦南(作家 / 插畫家 / 蛻變遊戲帶領教練)

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環球中國研究學士學位,在讀書時期發現自己對母性文學的興趣與共鳴。現為自由創作者,涉獵範圍包括小說創作、插畫、填詞及形體戲劇。2020 年以自創角色「脂脂肪 Gigi Fong」 出版繪本《你說不對》及舉辦畫展,宣揚所有身體都美、愛自己、做自己的觀念。填詞作品包括何韻詩《我總是想像你離開後的日子》、《你尚未成為的》,Kiri T《囡》、《Fuvk The Fairytale》及 Zain X Kiri T《自作孽》。近年由於對療癒人心的熱愛,開始接觸不同身心靈工具,2022 年完成蛻變遊戲教練培訓,同年成立工作室「脂脂房」,透過帶領蛻變遊戲讓更多人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心,擁抱生活中的蛻變。

   
孔慶輝.jpg

孔慶輝(電影導演)

澳門電影導演,憑電影首作《海鷗來過的房間》(2022)獲得香港國際電影節新秀電影競賽(華語)最佳導演,電影更入選荷蘭鹿特丹國際影展,並獲第59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最佳攝影及最佳音效三項提名。其短片作品《撞牆》入選多個國際影展,並於韓國富川奇幻影展、台灣南方影展、中國獨立影像展等獲獎,更成為首部澳門作品獲提名第53屆台北金馬獎最佳劇情短片。

   
米哈.jpg

米哈(作者、主持)

作者、主持。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博士,曾任該系研究助理教授,現任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著作包括訪談集《文藝勞動:香港創作人的工作與日常》、短篇小說集《佈道後的幻象》、《餡餅盒子》、散文集《一件有益的小物》、《讓希望催促自己趕路》、《昨天喝了河豚湯》等等。

   
李哲昕.jpeg

李哲昕(紀錄片導演)

李哲昕,香港紀錄片導演,長期關注社會變⾰中個體的處境及抉擇。 其執導的⾸部紀錄長⽚《迷航》,歷經八年拍攝製作,奪得第57屆金⾺獎「最佳紀錄片」、2021年TIDF台灣國際紀錄片節亞洲視野競賽優等獎、2020年文藝復興紀錄片獎;並入選2020年IDFA荷蘭國際紀錄⽚節、2019年VIFF溫哥華國際電影節、HKAFF香港亞洲電影節等。

   
陳偉洛.jpg

陳偉洛(創作人及表演者)

陳偉洛,生於香港,創作人及表演者,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畢業。其後就讀SEAD (奧地利),並畢業於P.A.R.T.S. (比利時)。於P.A.R.T.S.就讀期間,分別獲歐洲聯盟委員會轄下Creative Europe - [DNA] network及香港賽馬會音樂及舞蹈信託基金頒發獎學金。曾與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Cristian Duarte、Meytal Blanaru、邱加希、梁芷茵、李偉能等藝術家合作。 2020年與夥伴成立獨立藝術空間牛吉地,旨在探索如何於香港營運獨立藝術空間及與同業們共享場地資源的藝術企劃。

   
.jpg

葉奕蕾(策展人、舞蹈及影像創作者)

2008年起開始嘗試將編舞概念糅合於影像、表演性創作以至策展項目當中。2015年與電影製作人蔡紹勇創辦了Cinemovement平台,提供創作實驗室,促成跨界影像創作。2022年獲任「跳格」國際舞蹈影像節策展人及節目總監。她的短片作品《慢遞1958》備受注目,榮獲2018年南方影展最佳實驗片獎;最新作品《海坐下來時沒有風》獲2023年第28屆ifva公開組金獎。)

   
羅樂敏.jpg

羅樂敏(詩人、編輯、文學項目策劃人)

詩人,編輯,文學項目策劃人。曾任職香港國際文學節,香港藝術發展局,《字花》編輯,水煮魚文化總監,主催多個文學項目包括「新蒲崗地文藝遊祭」,「生命說回憶書寫及藝術創作計劃’」,「方舟香港文學外譯及海外推廣計劃等」。著有詩集《而又彷彿》,獲第三屆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公開組推薦獎及第十三屆香港書獎新晉作家評審推薦獎。開故作家育成計劃策劃人。

 

| 嘉賓 (按筆劃排序)

 

余林橞.jpeg

余林橞(敲擊樂手、聲音藝術家)

(Karen Yu) 是一位敲擊樂手及聲音藝術家,她製造聲音並以之為媒介探問及重新定義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關係。余醉心探索結合聲音與表演藝術的新可能,積極策畫能將人及空間交織起來的跨藝術領域合作及表演,並熱衷於發掘改變表演藝術的新方向。余現居於香港,並為「現在音樂」的藝術總監、香港室內樂敲擊樂團「The Up:Strike Project」的創辦人之一及「香港創樂團」的聯席樂手。

   
李昭駿.jpg

李昭駿(作家、編輯)

   
李偉能.jpeg

李偉能(不加鎖舞踊館藝術總監)

   
李維怡.jpeg

李維怡(社區藝術工作者、文字耕作者)

   
林素如.jpg

林素如(行為藝術家)

   
邱炯炯.jpg

邱炯炯(中國當代藝術家和電影導演)

電影作品包括紀錄短片《彩排記》(2008)及《黃老老拍案》(2009),及紀錄長片《大酒樓》(2007)、《姑奶奶》(2010)、《萱堂閒話錄》(2011)及《癡》(2015)。早期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十佳影片。《癡》入圍羅迦諾電影節、MoMA國際紀錄片雙周等國際影展。首部劇情長片《椒麻堂會》(2021)獲羅迦諾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香港國際電影節新秀電影競賽(華語)火鳥大獎最佳電影以及國際影評人聯盟獎、南特三大洲青年評審團獎等獎項。

   
張婉雯.jpg

張婉雯(作家,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學系導師)

   
黃志淙.jpg

黃志淙(資深電台DJ、文藝教育、策展人)

黃志淙博士為香港大學通識教育總策劃 ,亦是資深電台DJ(903《Chi Chung’s Choice》)、樂評人和策展人。多年來,致力推廣國際和本地音樂/文化/藝術,曾策劃多個跨介項目,包括大衛寶兒的國語歌《剎那天地》(1997)、《抱抱歌》(2004)、《黃霑書房》 (2005)、《中國唱片百年展》 (2006)、《香港流行演藝文化:創意與動力展》 (2007)、「別了家駒15載」 (2008)、2010年上海世博《唱作世代》音樂會和台北「香港週2012」、坂本龍一《async》大碟 (2017)、文化博物館「廣東歌口述歷史」(2021)。

   
黃怡.jpg

黃怡(作家、編輯)

   
.jpg

黃妍(創作歌手)

SONY MUSIC旗下音樂廠牌O.U.R. WORKS的創作歌手。黃妍在台北街頭表演時被發掘,2018年獲得各音樂新人獎。發行了兩張專輯《黃妍說》和《九道痕跡》,均獲得一致好評,並於2021及2022年分別獲得叱咤樂壇女歌手銀獎及銅獎。

   
董啟章.jpg

董啟章(作家)

董啟章,生於香港,長於香港,寫小說。與狐狸和刺蝟為伍。以虛構的方式,書寫過去、現在與未來。近作有長篇小說《後人間喜劇》、《香港字》,讀書隨筆集《狐狸讀書》、《刺蝟讀書》。剛以NFT書的形式重新出版代表作《天工開物.栩栩如真》。一九九二年開始發表小說,一九九四年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之後曾獲紅樓夢長篇小說獎決審團獎、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香港書展年度作家、台北國際書展大獎、梁實秋散文大師獎等。

   
劉曉江.jpeg

劉曉江(聲音藝術家)

   
羅貴祥.jpg

羅貴祥(作家、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