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節 – 中大站

poster-final-rfhk

「文藝復興節」–中大站以「好戲在後頭」為題,一連兩天帶來好電影、好音樂及創作背後的故事。

一粒新疆的棉花種子,如何成為美國時尚舞台上的牛仔褲?周浩耗時八年拍攝2014金馬影展最佳紀錄片《棉花》,緊貼產業鏈,第一線直擊『中國製造』之於中國普通人的意義。同日加映《龍哥》,記錄了毒販「龍哥」的生存狀態。

影像沙龍將告訴你所不知道的『中國製造』,以及如何用紀錄片如實講述底層社會的故事。

音樂沙龍「聲音與憤怒」則有作家與音樂人道盡音樂創作背後的理想與擔當。

好戲在後頭,壓軸的音樂會由青年樂隊及唱作人分享他們質樸不羈的音樂作品。


日期:2015年3月18日(星期三)

16:00–17:45 紀錄片放映《龍哥》
19:00–20:25 紀錄片放映《棉花》
20:25–21:30 「你所不知道的中國製造– 紀錄片背後的故事」影像沙龍

嘉賓:
周浩 - 記者、《龍哥》及《棉花》等紀錄片導演
王英瑜 - 樂施會中國項目部項目經理
楊錦麟 - 資深主持人、錦麟公益基金會發起人

備註
1. 《龍哥》- 普通話對白,中文字幕
2. 《棉花》- 普通話及其他方言對白,中、英文字幕
3. 影像沙龍將以普通話進行


日期:2015年3月19日(星期四)

17:00 – 18:30 「聲音與憤怒——音樂創作背後的責任」音樂沙龍

嘉賓:
黃耀明 - 歌手、音樂人
張鐵志 - 作家、《號外》雜誌主編
周博賢 - 音樂創作人
Mike Orange - 結他手,觸執毛成員

20:00-21:30 「好戲在後頭」音樂會

嘉賓:觸執毛、唐藝、盧敏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

費用全免

請按此報名

活動為「文藝復興優才孵化計劃 - 藝術在校園」之項目。
「文藝復興優才孵化計劃」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藝能發展資助計劃」的資助。

主辦:文藝復興基金會
節目伙伴: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藝術行政主任辦公室
協辦單位:香港中文大學博群計劃
查詢:2811 8766


紀錄片簡介

《龍哥》

導演:周浩
語言:普通話 (中文字幕)
片長:104分鐘

內容:導演認識了兩位「朋友」。他與他們之間的交往構成了這部片子。開始,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要制作一部紀錄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有目的和他們交「朋友」。「朋友」們奇跡般地允許導演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吸毒也販毒的生活。紀錄片的制作者和被拍者之間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這部影片給出了它的解釋。

《龍哥》的拍攝時間歷時三年,跟蹤記錄了毒販「龍哥」以及龍哥的道友的生存狀態:窘困、犯罪、道義、愛情、艾滋病、謊言、真實等等。

《棉花》

導演:周浩
語言:普通話及其他方言 (中、英文字幕)
片長:82分鐘

內容:絲棉纏綿,正蓬鬆擴張的,不只是棉花,還有整個中國。硬鐵路串起軟棉花生產線,從邊城棉田到城市加工廠,一粒新疆的棉花種子如何成為美國時尚舞台上正伸縮躍蹬的牛仔褲?紀錄片視線緊貼產業鏈,第一線直擊,由棉花的種植、採摘、紡織、製衣,而至銷售出口,目睹中國棉花產業之全貌,直探棉花覆蓋下各式產業相關人士生活,無論棉農、紡織女工、中盤商、大宗出口。棉花活兒從來不簡單,指上柔軟蓬鬆,日子要怎麼硬挺才能過去,一團棉花揉出千百種生活型態,耗時八年,銀幕上呈現今日中國棉花史,也是一頁農工生活史。「在中國,與棉花這條生產鏈相關的人數以千萬計,我們解讀棉花,也想從中解讀『中國製造』之於中國普通人的意義。」──周浩

按此欣賞片花

獎項:
- 第51屆台灣金馬影展最佳紀錄片獎
- 釜山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提名
- 2014中國紀錄片學院獎評委會大獎、最佳攝影獎
- 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節展映


嘉賓簡介

周浩

職業紀錄片導演。曾任職記者十餘年。2001年開始紀錄片製作,其作品在國際電影節數十次獲獎。主要作品:《高三》(2006)、《龍哥》(2008)、《差館》(2010)、《書記》(2010)、《急診》(2013)、《棉花》(2014)等。

楊錦麟

著名主持人、錦麟公益基金會發起人、錦繡麒麟傳媒控股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1988年移居香港,先後在多家報社任職主筆、總編輯。2002年加盟鳳凰衛視。2011年至2013年,任香港衛視副總裁、執行台長。先後受聘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學院客座教授,暨南大學客座教授,華僑大學客座教授,浙江傳媒學院客座教授、重慶大學客座教授。2013年1月,於香港創辦錦繡麒麟傳媒。2005年被評為五十位影響中國的公共知識分子。

王英瑜

樂施會中國項目部項目經理(城市生計)。福建出生,後移居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後長期從事NGO工作,主要關注勞工/外來工、新市民領域。

黃耀明

文藝復興基金會理事長,香港著名歌手、作曲人、製作人,香港傳奇樂隊「達明一派」靈魂人物、「人山人海」音樂製作公司董事長、進念二十面體成員。其專輯《我的廿一世紀》曾獲「華語音樂傳媒大獎」頒發世紀十年卓越粵語專輯獎。

張鐵志

文藝復興基金會副理事長,現為香港《號外》雜誌主編、《彭博商業週刊》中文版主筆,曾任台灣《新新聞週刊》副總編輯、《陽光時務》台灣總監,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候選人。在兩岸三地主要媒體撰寫專欄,從政治經濟,到文化與搖滾,並涵括台灣、中國與國際事務。張鐵志同時亦為台灣音樂環境推動者協會理事、台北當代藝術中心協會理事等。在兩岸出版著作有《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以改變世界嗎?》、《時代的噪音:從狄倫到U2的抵抗之聲》。

周博賢

大學時期主修法律,後再修讀音樂。現為音樂創作人,集作曲、填詞、編曲、監製於一身,並有撰寫專欄及主持電台節目。

Mike Orange

本地實驗搖滾樂隊觸執毛(Chochukmo)結他及鍵盤手,同時亦是 Ellen Loo & The Ripples Band 的結他手。Mike 曾擔任包括鄭秀文、黃耀明、何韻詩、盧凱彤等香港歌手的現場表演結他手。在音樂藝人及表演者的身分以外,也為何韻詩、盧凱彤、黃靖等多個編曲項目擔任編曲人。表演及音樂製作之餘,Mike 更活躍於不同院校進行演講,與年青人分享他對音樂的真知勺見,如文藝復興基金會舉辦的講座,以及由他主辦的免費結他座談。

觸執毛(Chochukmo

五個特立獨行的音樂人,拒絕被定型分類,各自將最愛的音樂元素融入創作,帶來玩味十足的實驗搖滾作品,天馬行空且充滿顛覆性的音樂風格,令他們於 2008 年獲 Time Out Hong Kong 雜誌選為「香港二十大音樂人」;2009 年入選 CNNGo 的「香港名人錄:20 位矚目的名人」;更被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可能是近年在南中國冒起,最有魅力的樂隊」,並於 2010 年刊登其首張專輯 The King Lost His Pink 的碟評;同年 7 月,樂隊獲邀參與 CNN 電視節目 Beyond Hong Kong’s Neon Skyline,節目內更播放了他們多首歌曲。

近年,觸執毛的音樂實驗還擴闊至本地流行樂壇,引起愈來愈多創作歌手關注。2012年,他們分別為王菀之丶何韻詩丶盧凱彤等歌手進行歌、詞、編、錄音等工作,其後他們更完成了第二次的中國巡演。

唐藝

唐藝出生於福建福州。香港中文大學專業會計學系畢業。現就職與香港新銳時尚平台Hokk fabrica。2012年開始創作歌曲,用幽默諷刺不羈的風格表現社會現實及人情冷暖。已有六首歌曲錄製成視頻上載網站,累積點擊量超過200萬。其中,《香港,香港》獲《南方週末》、《星島日報》、騰訊視頻《夜夜談》等媒體關注和報導;《喬遷》等在新浪樂庫獲得超高點擊率,獲樂評人好評。

盧敏

美籍華裔女生盧敏,是一位於香港長大的唱作人。自9歲起便曲不離口的她,13 歲開始執起結他,19 歲便開始作曲,寫下第一首原創歌曲《初夏》。大學時期,盧敏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讀媒體研究。課餘時間,與哥哥和幾位同學組成車庫樂隊。回港後,她不時在旺角街頭表演,並在2012 年加入本地alternative rock 樂隊The Bird Catchers,擔當主音和結他手,並以原創歌曲《Flutter》入圍原音樂隊比賽決賽。

活動內容並不反映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意見。

主辦單位保留更改節目之權利而毋需事前通知。